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1:34 点击次数:93
拆快递的快乐、街头送礼的惊喜、趣味测试的诱惑……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,可能正藏着让你倾家荡产的"二维码陷阱"。近日,一起因扫码导致银行卡被盗刷20万的案件引发热议,受害者只因扫了快递单上的"返现二维码",半生积蓄瞬间清零。
门缝里的"甜蜜陷阱":扫码容易脱身难
出差住酒店的小王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粉色二维码带来的噩梦。门缝里塞着的"扫码有惊喜"卡片,让他陷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敲诈骗局。扫码后第二天,他收到"特殊服务上门费500元"的勒索短信,更可怕的是对方威胁要曝光他的"扫码记录"给通讯录好友。这类藏匿在酒店、停车场的二维码,要么是"仙人跳"的诱饵,要么是收集个人信息的钓鱼工具。记住:陌生场景不扫码,诱惑越大越要逃。
快递单上的"隐形炸弹":扫完秒变负债人
315晚会曝光的真实案例触目惊心:有人因扫快递单上的"商家返现"码,莫名开通网贷;有人扫码后手机瞬间被垃圾短信轰炸。这些伪装成"官方福利"的二维码,实则是打印软件自带的三无广告。更可怕的是一种新型骗局:扫码后自动跳转假冒银行页面,输入验证码的瞬间,账户资金就会被洗劫一空。拆快递时请牢记"三不原则":不扫陌生码、不点可疑链接、不报验证码。
街头扫码送礼?小心"免费"变"天价"
杭州警方破获的团伙诈骗案揭露了街头扫码的黑暗面:那些"下载APP送玩偶"的二维码,实则是窃取通讯录和照片的恶意程序。大学生小林为拿个钥匙扣扫码,第二天社交账号自动群发借贷广告,差点被好友集体拉黑。这些"地推扫码"团队往往有严密分工,有人负责诱导扫码,有人专门盗取信息,还有人实施精准诈骗。记住顺口溜:"礼物虽小风险高,陌生二维码不能掏"。
测试游戏的温柔陷阱:扫码等于自投罗网
"测测你前世身份""算算本月财运"……家族群里流传的这些趣味测试,正在批量制造受害者。张先生扫了"婚姻测试"码,两周后接到"红娘"电话,被一步步诱导充值会员费,最终被骗2万元。这类测试会精准收集你的兴趣标签:测财运的会收到理财诈骗,做情感测试的容易遭遇"杀猪盘"。真正的心理测试绝不会通过扫码索要个人信息!
终极防骗指南:四看鉴别法
看场景:正规场所的码通常有明确标识,如超市收银台、官方APP看来源:快递、罚单等涉及钱款的,务必电话核实后再操作看链接:遇到短链接或乱码网址立即退出看权限:突然要求开启摄像头、通讯录的一律拒绝
68岁的李奶奶有个习惯:每次扫码支付都要确认是蓝底白字的官方收款码。她说:"现在骗子这么多,仔细点才能不给儿女添麻烦。"在这个扫码即走的时代,我们的防范意识必须跑在骗术升级前面。下次遇到可疑二维码时,先深呼吸问自己:这个码,真的非扫不可吗?